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Malacca

(一)麻六甲王國的崛起與衰弱
Malacca的王朝是由一位王子名為Parameswara所創立,在十四世紀時,他為了對付敵人而離開自己的王國,而來到Melaka。依據傳說,有一天Parameswara去打獵時,正在樹下休息時,他的一隻狗在追逐一隻小鼷鼠,當狗把鼷鼠逼到絕境時,鼷鼠不知是腎上腺素分泌旺盛還是出於自衛,鼷鼠居然把狗趕進河裡了!
Parameswara因為欽佩小鼷鼠的勇敢,他決定以他休息所在地的那棵樹來為此地命名為Melaka。
Parameswara在1414年皈依伊斯蘭教,並且改名為'Raja Iskandar Shah',建立Malacca王朝。依據明史,Parameswara第二次拜訪大明帝國時,被永樂帝封為Malacca王,後Melaka漸漸成為此地區重要的港口,吸引來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大明的商人。
15世紀末,因麻六甲王朝(滿剌加王朝)內部王室的爭權奪利,導致朝政奢侈腐敗,政權落入泰米爾人手裡,國勢也隨之衰落。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攻占麻六甲,蘇丹國解體,當時的蘇丹馬哈茂德(1488~1511)退居賓當島繼續抵抗葡萄牙侵略者。然而,仍無法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強力來襲;1528年,葡萄牙人正式殖民麻六甲,並促使王朝滅亡。

(二)麻六甲王國的地理
麻六甲(滿刺加)位於東西貿易的要道-麻六甲海峽的中點上,扼東、西海道交通的咽喉。在滿刺加王國時,麻六甲已成為東方班達群島與摩鹿加群島香料的集散中心,也是從西方的古吉拉特(Gujeratis)、Coromadel海岸、巴拉馬爾(the Malabar Coast)海岸、孟加拉(Bengal)等地的紡織品運來東南亞的分配中心地。馬來半島西岸與蘇門答臘所挾的麻六甲海峽,自古以來聯繫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圈,在連接東、西兩個世界上扮演了主要幹線航路的角色。 接近海岸處有數個小島可為屏障,在麻六甲河口又有30公尺高的聖保羅(St.Paul)山崗可俯視著港口,擁有在軍事上優良地形。依據自然地形地勢,王國築宮殿與城堡於麻六甲河北岸,透過麻六甲橋與聚集在對岸的多民族聚居區保持聯繫,因而形成統治區與民主宅區隔開的雙核心市鎮。 麻六甲海峽又是季候風的起點與終點,在蒸汽動力船尚未發明前,對依靠季風航海的人們而言,麻六甲海峽更具意義。每年11月至2越盛行東北季風,5月至9月又盛行西南季風,所以帆船比需於麻六甲海峽內尋找能夠等待季候風的港口,補給物資、水源以利繼續往東或往西前進,或是等待季候風以便回航。

(三)麻六甲王國之經濟
麻六甲本來是個河口靠海小漁村,而後他的統治者以她豐厚的人脈關係,使各個商人以及漁船停留在麻六甲休息或貿易,麻六甲又是季風交換的地方,商人或漁船必須在這裡補給水源和物資或休息或回航,而麻六甲位於東西貿易的要道—麻六甲海峽的中點上,自古以來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圈,在連接東西兩個世界上扮演了主要幹線航路的角色. 在麻六甲王國時,麻六甲這個港口已成為東方班達群島與摩鹿加群島香料的集散中心,也是從西方等地的紡織品運來東南亞的分配中心地. 麻六獎是當時亞洲東南海域與印度洋海域的樞紐港口,因為於東西貿易的要衝,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各地物產及傘轉運地,在麻六甲市場上充斥著錫,金銅銀,珊瑚,鱉甲,丁香,胡椒,青白磁,生絲絹織品,藥品,水銀,毛織物,鴉片,武器,玫瑰水等等世界各地商品.但麻六甲本身不產糧食,大多進口自泰國印度爪哇等地.麻六甲與明朝斷交後,煮到接受伊斯蘭文化,掌握世界潮流的經濟利益,創造各種吸引外國人前來從事貿易,居住生活的種種制度.

(四)麻六甲王國的特色
由於麻六甲經歷了多國的外來殖民統治,包括了從中國明朝的鄭和,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以及英國人,這些殖民統治都對現今的馬六甲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力就反映在馬六甲如今的節慶習俗以及建築物等古蹟文物當中。
其中,在節慶習俗方面,馬六甲沿襲了從葡萄牙人殖民當時以來就在進行的古代傳統儀式,包括了有:用來標明天主教四旬期齋戒期開始的水節(原文:Intrudu)、一年一度才舉行的街頭慶典(Santa Cruz)以及多樣的傳統舞蹈(Branyu),而這些儀式的背後則大都存在著與宗教相關的宗教觀與信念。
另外,在古物遺蹟方面,多國的外來殖民統治者各自留下了許多在統治期間的代表建築物,因此各式的建築古蹟是見證馬六甲歷史的最佳證據。其中,有名的建築物包括了有:聖地牙哥堡壘(由葡萄牙人所建造)、聖約翰城堡(由荷蘭人所重建)以及維多利亞女皇噴水池(由英國人所砌成)..等,所有的建築古蹟共同編織出屬於麻六甲的歷史記憶。

(五)麻六甲王國對馬來西亞宗教的影響
馬來半島在二世紀到十四世紀,前前後後經歷了約莫七個王朝。自十五世紀末時,出現了蘇們答臘印尼人所建立的麻六甲王國。除了第一世的國王獨尊印度文化之外,自第二世國王開始,因為婚姻的關係,開始信仰回教,甚至在第五世國王時,將回教視為國教,也將王號改名「蘇丹」,也沿襲了回教的體制,馬來半島「回教化」的趨勢也漸漸出現。但至今,雖然馬來半島多為回教國,但是仍是可以在路上看見回教建築、華人寺廟、基督教堂等各宗教建築相依而建,這種多元的建築風格,可以證明馬來半島確確實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

1 則留言:

  1. 謝謝您們的努力,很清楚的介紹喔!我很喜歡這樣的精簡報告,重點都有提到,而且也很通順。請問有沒有參考資料的來源呢?有的話可以增補上喔,這樣會更有參考價值!

    另外,另一組的報告,可供您們參考:http://aseanhomework.blogspot.com/2010/03/malacca.html

    楊昊 謹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