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胡志明市的身家調查與整理報導

有一天,有一個神祕組織跟拍了一位在全球當紅的胡先生…
以下是對於胡先生身家調查以及整理報導
高雄以前姓打名狗,台北以前姓大名稻埕。那胡先生以前姓什麼呢?

胡志明市的舊稱是西貢。在法國殖民統治以前,官方名稱為「嘉定」。至1862年,法國人決定取消「嘉定」一名,改用廣為人知的「西貢」名稱。1975年越南全面解放,首都遷往北邊的河內,此地更名為胡志明市,以紀念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父─越南共產黨領袖胡志明先生。
1859年法國軍隊帶著精良武器在這裡建立殖民地,以西方式的現代化建設西貢,他們填古運河、開發沼澤、闢建道路、規劃市區,成就了胡志明市繁榮局面,無形中亦培養出法國殖民地的城鎮風格,胡志明市也因而被稱為「東方小巴黎」,是東南亞最璀燦的東方明珠。
法國對胡志明市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而且比越南其他都市更深廣,從胡志明市的整個市容、生活到人們散發的氣息,都可感受到法國人確實曾用心經營這塊土地。

原來胡志明是越南的首富!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一個城市,分為12郡和6個區,位於湄公河平原東北,西貢河西岸。目前人口約700萬人左右,其中越南本地人就占了大多數的人口分佈,此外,也有超過半數的全國越南華僑居住於此地。不過近年來由於胡志明市的經濟發展快速,造成人口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胡志明市的人口組成結構可說是一直在變化當中。
在經濟活動方面,胡志明市是越南的經濟重心,並有「越南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稱號。在胡志明市的GDP結構當中,工業產值就占有高達半數的貢獻度,其次為貿易、運輸郵政、金融、營造及餐飲旅館等產業。此外,近年來IT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是讓胡志明市的經濟成長持續發光發熱,由於胡志明市具備了優秀且豐沛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是目前越南重要的IT科技發展重鎮,尤其在2006年初科技大廠Intel宣布在胡志明市設立封測廠後,胡志明市就成為全球科技業矚目的焦點,並被視為是除了印度之外,最具委外服務競爭力的城市。而為因應科技業的蓬勃發展,胡志明市目前也設有15座的工業園區及加工出口區,其中科技業者主要聚集在西貢科技園區漢光中軟體園區兩大據點。

胡志明的信仰是?

從中國西漢時期,道教、佛教即傳入,對其造成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之為”北宗”;也有少部分的人信仰從泰國和高棉地區傳入的小盛佛教,稱為”南宗”.佛教堪稱是本地最多人信的宗教,其中又以大乘佛教居多。
天主教,為本地第二大宗教,發展至今有500多年歷史,在18世紀越南皇帝曾對他採取禁令措施,並殺害了一些傳教士,19世紀法國人正是利用此理由來攻打本地,並展開了殖民.天主教在這法屬時期才取得合法地位.胡志民市就有很多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例如:聖母大教堂(紅教堂)、玄士教堂.


聖母大教堂


玄士教堂
此外,胡志民市還擁有一些印度廟宇、清真寺及基督教華人教會,看得出本地也有少數人信仰印度教、回教和基督教,但都與原本的有些不同,例如:印度教的在地化、回教與中東的不同,戒律較彈性,普遍帶有泛靈論及印度教的影子。
由許多建築及機構看來,胡志民市可是個宗教的大熔爐呢!

最常被跟拍的地點直擊!

在紅教堂的側邊是一棟漂亮的法國殖民建築,【百年郵局】建於1886年到1891年間,具濃厚的法式風格,因經整修,看不出殘破的痕跡。內部綠色鐵條的裝飾,事實上是隱藏的排水管。它是法國在越南最早的郵政總局,從1892年正式啟用至今,已超過一百年歷史,圓拱正門上法國武士頭像俯視每位進入的人們,胡志明的肖像亦掛在大堂內。

↑郵局外觀


↑郵局內部


↑郵局內部
統一宮(Dinh Thõng Nhãt)位於越南胡志明市,法屬印度支那時期,法國人建築此工作為交趾支那總督辦公室,稱為諾羅敦公。越南戰爭時期,該宮被戰火破壞,越南共和國予以重建。其後該宮成為越南共和國的總統官邸,稱為獨立宮(Dinh Độc Lập)。1975年4月30日,胡志明戰役結束,西貢獲得解放。統一府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因為它是昔日南越政府的總統府,又稱總統府,南北越統一後,又被稱為統一府、或統一大會堂( Reunincation Hall)、 獨立宮。根據越南國家統一政治協商會議決定,自1975年11月起,將“獨立宮”更名為“統一宮”,作為越南人民爭取獨立統一意志的象征。一樓是宴會廳、議事廳輿內閣廳。當年南越軍事吃緊時,內閣廳經常舉行重要軍事會議。二樓是總統夫人使用的會客室,三樓有間私人戲院和直升機起降場,可以俯視正對統一府的黎伊大道(Le Duan Boulevard)。統一府建於1966年,是留法的越南建築師吳日樹(NgoViet Thu)所設計。


濱城市場,這是一個觀光市集,於1914年啟用的大市場內,各式各樣攤位上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擺賣,自本地土產農、魚貨,加工食品及外來的錄音機、電視機、錄影機、照相機、電冰箱、電風扇,種類之繁多令人目不暇給。

馬里安曼印度廟,大約從19世紀初開始,印度商人開始與西貢有貿易往來,當時的印度人來越南大多從事布匹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到了1880年,那些賺了大錢的印度商人就在今日胡志明市的Ton That Thiep街蓋了一座印度廟,同時也在廟的對面建了一棟三層樓的旅館,專門提供印度同鄉來此進香與下榻。
古芝地道,是胡志明市三大遺跡之一,離胡志明市約六十五公里。越戰時是越軍第二十五師的地下本部,如同一個地下村落。 前往古芝地道沿途,可見南越農村的原始風貌。古芝地道則是隱蔽在大片隱散叢林中。抵達時可先在「簡介中心」觀看錄影帶,先了解古芝地道的歷史與建構。 地道其實不是越戰的產物,早在一九四五至一九五四年間的抗法時期,一些越南抗法革命志士已在白天隱身於地洞,晚上才出來活動。 古芝地道作為越戰基地,設下了各種用來對付美軍的陷阱。地道深入地底,於一九四0年開始挖掘,直至越戰結束為止,全部是靠一把鏟、一個籮及一雙手挖掘出來的,歷時二十年。 地道共分為三層,第一層深約三米,第二層深及六米,第三層已是地底下八至十米。估計當年約有一千一百人長期生活在地道之中。 地道縱橫交錯,五臟俱全,地下村中有水井、醫療室、司令會議室、司令官起居室、地下防空洞、武器貯藏庫、戰壕等,在險要的地段有尖樁坑、釘坑等各式陷阱,此外還有廚房和精心設計的排煙洞,從外面完全看不出來。 地道最末端更可以由湄公河的水道逃逸,匪夷所思,嘆為觀止。
每個明星到台灣都喜歡吃小籠包,到越南喜歡吃什麼?

胡志明市美食有受到法國影響,需要用耐心與優雅去品嘗的低漏咖啡,還可在大街小巷中看到小攤販沿途兜售食物像是烤魷魚等等,還有用當地特產的植物
<酸子>做出的酸魚湯,還有好吃的酸牛肉鍋,胡志明市因為有著豐富的歷史以及各國移民,所以充斥著各地美食。越南出產手工藝品、腰果、咖啡、茶、木雕,不論是石雕、木雕、珊瑚、密蠟、琥珀、以及各種玳瑁製品,在這裡都一應俱全。胡志明巿除了有汽車、電單車和單車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三輪車。這種三輪車與別不同,車伕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後面踏車,遊客坐在前面,而車伕則可兼作導遊了。 經過記者們辛苦的跟拍,相信粉絲們對於胡先生的底細了解許多。記者們也從中更加的認識胡志明;從歷史與宗教來看,他是一個兼容並蓄的人,雖然曾經被法國改造一番,但他後來並沒有排斥敵人,反而善加利用他們所留下來的資源,成為自我的獨特風格。所謂的文化,必不可能只是單一條線的前進,過程中必有許多的因素加入與融合,然後形成一種屬於自我的文化。

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胡志明市#.E4.BA.BA.E5.8F.A3
2. 走進東盟—魅力城市http://www.caexpo.com/special/Magic_City/Viet_Nam/1.html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704.htm#6
4. http://blog.yam.com/vietnam/article/5782811
5. http://tw.myblog.yahoo.com/vie-912/article?mid=3356&prev=-1&next=3332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Malacca

(一)麻六甲王國的崛起與衰弱
Malacca的王朝是由一位王子名為Parameswara所創立,在十四世紀時,他為了對付敵人而離開自己的王國,而來到Melaka。依據傳說,有一天Parameswara去打獵時,正在樹下休息時,他的一隻狗在追逐一隻小鼷鼠,當狗把鼷鼠逼到絕境時,鼷鼠不知是腎上腺素分泌旺盛還是出於自衛,鼷鼠居然把狗趕進河裡了!
Parameswara因為欽佩小鼷鼠的勇敢,他決定以他休息所在地的那棵樹來為此地命名為Melaka。
Parameswara在1414年皈依伊斯蘭教,並且改名為'Raja Iskandar Shah',建立Malacca王朝。依據明史,Parameswara第二次拜訪大明帝國時,被永樂帝封為Malacca王,後Melaka漸漸成為此地區重要的港口,吸引來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大明的商人。
15世紀末,因麻六甲王朝(滿剌加王朝)內部王室的爭權奪利,導致朝政奢侈腐敗,政權落入泰米爾人手裡,國勢也隨之衰落。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攻占麻六甲,蘇丹國解體,當時的蘇丹馬哈茂德(1488~1511)退居賓當島繼續抵抗葡萄牙侵略者。然而,仍無法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強力來襲;1528年,葡萄牙人正式殖民麻六甲,並促使王朝滅亡。

(二)麻六甲王國的地理
麻六甲(滿刺加)位於東西貿易的要道-麻六甲海峽的中點上,扼東、西海道交通的咽喉。在滿刺加王國時,麻六甲已成為東方班達群島與摩鹿加群島香料的集散中心,也是從西方的古吉拉特(Gujeratis)、Coromadel海岸、巴拉馬爾(the Malabar Coast)海岸、孟加拉(Bengal)等地的紡織品運來東南亞的分配中心地。馬來半島西岸與蘇門答臘所挾的麻六甲海峽,自古以來聯繫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圈,在連接東、西兩個世界上扮演了主要幹線航路的角色。 接近海岸處有數個小島可為屏障,在麻六甲河口又有30公尺高的聖保羅(St.Paul)山崗可俯視著港口,擁有在軍事上優良地形。依據自然地形地勢,王國築宮殿與城堡於麻六甲河北岸,透過麻六甲橋與聚集在對岸的多民族聚居區保持聯繫,因而形成統治區與民主宅區隔開的雙核心市鎮。 麻六甲海峽又是季候風的起點與終點,在蒸汽動力船尚未發明前,對依靠季風航海的人們而言,麻六甲海峽更具意義。每年11月至2越盛行東北季風,5月至9月又盛行西南季風,所以帆船比需於麻六甲海峽內尋找能夠等待季候風的港口,補給物資、水源以利繼續往東或往西前進,或是等待季候風以便回航。

(三)麻六甲王國之經濟
麻六甲本來是個河口靠海小漁村,而後他的統治者以她豐厚的人脈關係,使各個商人以及漁船停留在麻六甲休息或貿易,麻六甲又是季風交換的地方,商人或漁船必須在這裡補給水源和物資或休息或回航,而麻六甲位於東西貿易的要道—麻六甲海峽的中點上,自古以來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圈,在連接東西兩個世界上扮演了主要幹線航路的角色. 在麻六甲王國時,麻六甲這個港口已成為東方班達群島與摩鹿加群島香料的集散中心,也是從西方等地的紡織品運來東南亞的分配中心地. 麻六獎是當時亞洲東南海域與印度洋海域的樞紐港口,因為於東西貿易的要衝,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各地物產及傘轉運地,在麻六甲市場上充斥著錫,金銅銀,珊瑚,鱉甲,丁香,胡椒,青白磁,生絲絹織品,藥品,水銀,毛織物,鴉片,武器,玫瑰水等等世界各地商品.但麻六甲本身不產糧食,大多進口自泰國印度爪哇等地.麻六甲與明朝斷交後,煮到接受伊斯蘭文化,掌握世界潮流的經濟利益,創造各種吸引外國人前來從事貿易,居住生活的種種制度.

(四)麻六甲王國的特色
由於麻六甲經歷了多國的外來殖民統治,包括了從中國明朝的鄭和,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以及英國人,這些殖民統治都對現今的馬六甲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力就反映在馬六甲如今的節慶習俗以及建築物等古蹟文物當中。
其中,在節慶習俗方面,馬六甲沿襲了從葡萄牙人殖民當時以來就在進行的古代傳統儀式,包括了有:用來標明天主教四旬期齋戒期開始的水節(原文:Intrudu)、一年一度才舉行的街頭慶典(Santa Cruz)以及多樣的傳統舞蹈(Branyu),而這些儀式的背後則大都存在著與宗教相關的宗教觀與信念。
另外,在古物遺蹟方面,多國的外來殖民統治者各自留下了許多在統治期間的代表建築物,因此各式的建築古蹟是見證馬六甲歷史的最佳證據。其中,有名的建築物包括了有:聖地牙哥堡壘(由葡萄牙人所建造)、聖約翰城堡(由荷蘭人所重建)以及維多利亞女皇噴水池(由英國人所砌成)..等,所有的建築古蹟共同編織出屬於麻六甲的歷史記憶。

(五)麻六甲王國對馬來西亞宗教的影響
馬來半島在二世紀到十四世紀,前前後後經歷了約莫七個王朝。自十五世紀末時,出現了蘇們答臘印尼人所建立的麻六甲王國。除了第一世的國王獨尊印度文化之外,自第二世國王開始,因為婚姻的關係,開始信仰回教,甚至在第五世國王時,將回教視為國教,也將王號改名「蘇丹」,也沿襲了回教的體制,馬來半島「回教化」的趨勢也漸漸出現。但至今,雖然馬來半島多為回教國,但是仍是可以在路上看見回教建築、華人寺廟、基督教堂等各宗教建築相依而建,這種多元的建築風格,可以證明馬來半島確確實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哈囉,夥伴們

會計一 蘇庭葦 98303029 kim32135@hotmail.com
資管四 游雅竹 95306015 sabrina2268@yahoo.com.tw
歐法一 潘冠良 98509119 cherles80719@hotmail.com
歐西一 陳亭伊 98509308 mimosa0311@hotmail.com
歐西一 李建怡 98509318 lsst60431@hotmail.com
歐西一 王熙淳 98509322 nonnochloe@hotmail.com



大家加油XDD